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阳春博客

写多了,也就写出了心情,会结交更多的朋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想起担水的日子  

2010-03-28 10:29:07|  分类: 个人回忆录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 西南大旱,看了让人揪心。干枯的庄稼,龟裂的土地,孩子无助的眼神,满脸皱纹渴盼下雨的老妈妈,特别是排队等待担水的那些蓬头垢面的村民,多么熟悉的场景,把我又一次拉回到青春年少的岁月。

    上大学之前,世代居住的村民用的都是村前村后的两口水井,准确地说,应该是水塘。由于家住村尾,对村后的井印象特别的深。

    井,不知何年形成,呈圆形,不大,但水常流,除山洪暴发外,清澈透明,四周杂草、树木、芦苇相生相伴,每到夏日,水草茂盛,鱼虾隐现,鹅鸭闲游,红掌拨清波,只是那时不懂得欣赏也不会欣赏。外面连着一个大大的水塘,除了水草、芦苇,还有莲藕、菱角、茭白,杂陈其间,区别的是收获的时间不同,因而,给了我们生活更多的丰富。

    按照现在的标准,那时,普遍的发育不良,因而个矮瘦小,力气单薄。起初,一头是菜篮子,一头是小水桶,刚开始时,掌握不好扁担的平衡点,不是前轻就是后重,过量的负荷,往往让我走起路来踉踉呛呛,一桶水到家也只剩半桶,稚嫩的肩,硬硬的扁担,亲密的接触,也有了血印的痛苦。父母的心疼,丝毫减少不了我担水的次数。痛苦的过程,让我也懂得了水的宝贵,过渡的浪费换来的是自己不堪忍受的重压。

   慢慢长大,水桶也慢慢变大,重量也渐渐增加,熟能生巧,站在井边,扁担不离肩就能灌满两桶水,起身,迈着小碎步,扁担悠悠,一路挑回家。有时,还与同村的小伙伴,进行挑水比赛,水桶晃动的频率增加,一路,水洒两行,暂时忘记了劳累。一旦田头干活大人的起哄,我们跑得更欢,水洒得更多。先到家的得意,后到家的失意,比赛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。

     冬天,结冰的水面,我们用水桶轻敲,不大的功夫,浮冰漂满水塘,担起的往往也有它的伙伴。小心翼翼走在结冰的路上,担心的不是自己滑倒,而是水桶的摔坏。夏天,没有了过多的衣着,却疼痛了肩膀,满缸的水也包含汗水。只不过,装满后,放下水桶,端起水瓢,把肚皮撑圆,享受清凉的饱饮。有时候,看着父母打开层层包裹的糖精,手抓少许,放入搪瓷缸时,眼睛似乎放出绿光,那种贪婪,现在已很难想像。岁月的艰苦,往往连糖精水也不能畅快地痛饮,得不到的却时常在梦中出现,只能香甜地咂咂嘴。

   有力气担水,已不仅仅满足于人畜的饮用,庄稼地里也多了我们的身影。刚点下的种子,刚栽下的幼苗,就在我们一瓢水浇几棵,一桶水浇几行的忙碌中,端正了姿势,把根悄悄地扎进泥土,慢慢长大,以一颗感恩之心,把饱满的果实呈现在田间地头,让希望变成现实。

      学会了担水,父母收工时,不再需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现身井口,从此,我们有了贡献的本领,有了生活艰辛的体验,有了劳动后的满足!

     如今,生活条件的改善,一家很难觅得两只相同的老式木桶,也很难见到担水的身影,但是,曾经有的那种精神却不能在当下的社会里轻易被丢掉。

    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://xieyangchun1963.blog.163.com      

  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18)| 评论(3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