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阳春博客

写多了,也就写出了心情,会结交更多的朋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春天的脚步  

2013-03-09 16:18:42|  分类: 个人回忆录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   春天的脚步 - xieyangchun1963 - 阳春博客
 
    惊蛰一过,几场春雨,几天阳光,舒润的春风款款而来,最先变化的是柳,叶由鹅黄到嫩绿再到淡青,随意涂抹在环城河边和公园里,粉墨登场的还有玉兰花、李花、杏花和迎春花,有的树也在努力摆脱萧条,嫩芽胀红了脸,我知道,真正的春天来了。
    城市的春天,不能说不美,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,总有它迷人的一面,人在景中走,景随人移。脱离农村到城市安家去,过去、现在和将来,都是很多人的梦想。尽管城市也有着它不如意的方面。
   常住的城市, 常走的路,常看的景,有了一种倦怠。忽然,某个清晨,想到了小时候乡下的春,也就由着性子想,这么一想下去,变成了一种留恋。
    老家属于丘陵地带,也就有了它自身的特点,有山有地也有田,很早的时候,没有经济作物,到现在也是如此,传统的农业主宰着一年四季,水稻、小麦、油菜和棉花。春天一来,登山远眺,到处是油菜花的黄和小麦的青,交错在田地间,不断变换着,黄灿灿的油菜镶上了绿边或者是青青的麦苗缀上金黄的边,就这么在目之所及的范围,绵延着,摊铺着,遇到村舍绕过去,再铺陈,把一个个不大的小村庄包围着,低矮的房舍成了油画上的点缀,春天的乡村就这么隐匿在景色之中。蔚蓝的天,暖暖的阳光,和熙的风,乡村只有作物拔节的声音,因而听得见鸡鸣、狗吠、牛哞,当因砍柴累了、饿了,歇一歇,就在这如画的景中寻找自己的村庄,从袅袅的炊烟中,判辩谁是自己的家,以及父母的归来。有了炊烟,就有父亲或母亲在家,饥肠辘辘的肚子也就有了希望。
    上小学和初中,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,父母只希望我们能识写几个字,以便记工分时不被糊弄,或者过年写写春联,不再求人。不意后来有了高考,我们也就有了高中时的拚搏和奋进。高中是在镇上上的,那时镇不大,也就一条街道,学校就坐落在镇边,四周被农田包围着。从高一时就开始住校,为了考取大学,大家都很单纯地努力。春天一到,无雨的每个清晨,我们就伴着晨曦,手捧课本,走在田间地头,面对金黄的油菜花或者绸缎般的麦苗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朗读、浅诵、默念。麦苗的清香,油菜花的沁香,空气的清润,阳光的温熙,造就了大脑一片清醒,知识就这么一日复一日地流进心田,化成傲然的分数。就像油菜花间的辛劳的蜜蜂,痛苦的采摘终酿成甜甜的蜜。 
    在农村生活的那十几年,由于科学的不发达,化肥是稀罕物,为了弥补它对作物生长的不利,除了人畜的粪便之外,红花草也是最好的肥料。红花草也称紫云英,九月稻花飘香的时节,把它随手撒下去,割稻后不出几天,田野里就茸茸嫩嫩的青绿一片。冬天,雨不止,雪不停,霜不断,万物凋蔽,但它依然生,依然长。一俟气候转暖,它就一个劲地长,起初,田野里绿油油的,没有菜吃,你可以随意地揪上一把,用开水焯一下,挤去水份,切碎,拌上麻油,脆嫩清香,满口生津。三月,风和日暖,铺天盖地的紫云英,撑着一把把紫红色的小伞如潮如涌,几乎成了田野间最亮丽的风景。也成了鸟儿筑巢的天堂,留种的田里常能见到一窝窝雏鸟。还有偶尔掠起的野鸡。春耕时,锃亮的犁铧把它一片片翻到地里,经水一沤,不久便腐烂如泥,田里的水也是深红色一片。紫云英牺牲自己的青春,奉献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作物的旺盛,尽力给辛勤的农人有一个无忧无虑的收成。那时候的我们,上学放学,就行走在这绿色的绸缎边,也无忧无虑。
   塘坝的四周,柳绿梨白桃红,不规则地杂陈,倒映在水中。水,经过一冬沉淀,清澈见底,日和月随波晃动,惊醒了水草和水草下的鱼儿。机灵的鱼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游来游去,却拿它们毫无办法。我们做得更多的是,手拿绑着镰刀的竹竿,伸进水草中间,一刀刀地割,一筢筢地捞,不久塘埂上便铺上一层厚厚的水草,沥干水,挑回家,切碎拌上米糠,装满猪食盆,猪哼嘴咂不停地吃,盆沿边围着一群小鸡,啄着溅出的食,猪护食,不停地摆头,鸡不断地飞跳。几个孩子,几头猪,几只蜜蜂,一群小鸡,阳光下,演绎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。
    当春天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快的时候,古朴的山村,低矮的屋子,渐渐就淹没在浓阴里,空留一串串长烟在村庄的上空轻缓地飘动,就像一根根天线,向身处他乡的游子实况传播故乡的演变;也像一根无形的线,牵着游子时刻眷念的心。
    故乡,一切美丽都将永存心底,随着每年的春风吹拂而荡漾!

     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://xieyangchun1963.blog.163.com  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3)| 评论(4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